从昨晚中国男篮被菲律宾逆转随便聊聊 在昨晚的杭州亚运会男篮半决赛比赛中,主场作战的中国男篮,在上半场领先接近20分菲律宾二队的情况下,最后被菲律宾队逆转,1...
来源:雪球App,作者: matias,(https://xueqiu.com/6205861642/262491102)
在昨晚的杭州亚运会男篮半决赛比赛中,主场作战的中国男篮,在上半场领先接近20分菲律宾二队的情况下,最后被菲律宾队逆转,1分险胜中国队,进入决赛,中国队无缘亚运会决赛。
中国男篮注定步入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的覆辙,渐渐跟世界渐行渐远,跟世界xx运动完全是两项运动。
姚明因为有美国打球的经历,是迄今为止中国男篮最成功的篮球运动员,担任篮协主席后,在运作方式上,基本上说要向NBA看齐,不说是生搬硬套,也是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
中国任何一个体育项目,走美国NBA一样,指望教育系统,也就是从中学到大学位体育培养人才的路径是行不通的;看着红红火火的CUBA,主管单位是教育部下的大体协,而不是篮协。
还有人说,NCAA打篮球的球员,都是为了职业,未来打篮球,因此,美国篮球(NBA)才会如此一枝独秀。
我们来看关于NCAA篮球运动员和NBA球员一些统计数据:
根据最新的数据,NCAA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总人数约为5,500人。
具体来看:
- NCAA共有3个赛区,分别是I赛区、II赛区和III赛区。
- I赛区共有约350所大学,有近4,00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
- II赛区共有约300所大学,有超过1,00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
- III赛区共有约430所大学,有约50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
- 加上其他级别的学院和运动员,NCAA男子篮球运动员总数约为5,500人。
根据统计,每年从NCAA毕业或者提前参加NBA选秀的男子篮球运动员人数约为:
1. 毕业运动员:
- 每年NCAA共有约5,500名活跃的男子篮球运动员。
- 其中I级别学校的运动员约占60%,也就是说每年约有3,300名一年级新生加入。
- 考虑到学业期限是4年,所以每年约有3,300/4=825名运动员毕业。
2. 参加NBA选秀:
- 每年参加NBA选秀的NCAA运动员约有50-75人。
- 其中大多数来自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优秀新秀。
综上,每年从NCAA离开、加入NBA联盟的男子篮球运动员总人数约为:
毕业运动员:825人
参加选秀:50-75人
合计每年约有875-900名NCAA运动员离开参加职业联赛或其他工作。也就是说,哪怕NCAA的打篮球的大学生,也只有不足10%的人进入NBA联盟打球。
所以说,美国大学校园所谓参加体育,都是为了体育,也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特别是去NBA打球的球员,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不为过。
是不是进入NBA联盟后就高枕无忧了?
再来看有幸参加了NBA选秀,且被选中的球员的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NBA球员从进入联盟开始,平均效力年限约为4.5年。
- 在2018-2019NBA赛季,活跃球员的平均效力年限为4.83年。
- 在2010-2019这10个赛季中,球员平均效力年限在4-5年之间浮动。- 大多数球员合同期限为3-5年。
- 许多顶级球星的职业生涯能维持超过10年,也拉高了平均数据。
- 但大批中低水平球员的职业生涯往往只有2-3年。
- 每年约有60%的新秀无法续约,只效力1-2个赛季。
- 受伤是许多球员早早结束职业生涯的主要原因。
综合统计,在当前的NBA,球员从进入联盟开始,平均能效力4.5年左右。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出当前NBA职业生涯的平均水平和长度。
NBA的淘汰非常非常残酷,比欧洲足球的淘汰率高太多了,部分原因是篮球身体对抗更多且激烈、NBA比赛太多、现在比赛回合太多对球员身体不利等因素。
而篮球其实是一个比足球更吃身高的体育项目,可能仅次于跳高了。NBA球员中,身高低于185cm的少之又少;去看看最近两年的100名选秀球员,身高在190cm以下的估计不超过5名,而185以下的几乎没有。
湖人德国名宿小黑——丹尼斯施罗德,身高只有185cm,但是,他的臂展高达2.03米,站立摸高接近2米5(这跟咱们赵继伟身高vs臂展,完全不一个数据);艾弗森体测身高为1米83,体重75kg,臂展1米96,站立摸高2米38。
因此,如果个头不足1米85,想要打篮球,不是不可以,但是,别说去NBA,就是打CBA,都要付出N倍的努力。
但是,足球就容易多了。别说180cm,就是不到170cm,足坛里都很多名将,梅西、马拉多纳、卡洛斯、拉姆、里贝里、哈维、伊涅斯塔等都是16x或刚刚到170。像坎特、斯特林、
175cm附近的足球运动员就更多了,因此,身高在足球运动中并不是特别重要。
回到体育本身,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和大国吗?
如果以奥运会金牌数量来衡量,那么,中国绝对是一个强国,仅次于美国的体育强国,甚至未来某一年超过美国,未来碾压美国都不算是痴人说梦。
问题是,用金牌来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和大国,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指标?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都有无数量化KPI来衡量某一个东西,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绝大多数东西,量化并不表示其真的重要,仅仅是因为它有利于上司PUA下属,用简单可见的指标把下属分为三六九等,牢牢掌控主动权。
类似,大学发表论文的数量、数学/物理等国际奥赛的金牌固然重要,但是,过于强调这些指标,真的是好吗?
类似,欧美很多医疗制度,过于强调一些指标,相关医疗人员就会钻空子,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澳洲还是哪里,把公交车准时作为考核司机的最重要KPI,有些司机为了满足准时率,在有些站点就会选择减少停车时间,甚至过站而不停(但是,按下进站按钮)。
当上司选择什么样的量化KPI,时间越长,最后得到的就是KPI而已,一定会背离指标,这是人性决定的,这在全球都是这样。
国内另外一个观点就是比如中国足球或篮球这么烂,中超或CBA赶紧解散,玩什么玩!
中国足球,哪怕烂到家,但是,中国男足是为数不多的不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市场化运作的项目,甚至是国内唯一一项大众项目,CBA现在有些球队还跟地方体育局的关系扯不清。
别动不动就上升高国家利益,比如最近很火的张志磊,退出游戏性的拳击运动,来到真正的拳击项目,虽然仅仅是过渡拳王,目前也不是拳击国家队成员,拳击球迷,甚至不少连体育迷都不算的人,都分份额表示这是中国力量,中国骄傲。
类似的,还有女子的张伟丽。
这两位老张家的后人,从事这两项体育运动,没有代表国家队,是不是他们俩的奋斗就没有任何意义呢?
我相信喜欢自由搏击或拳击的人,反而觉得他们俩是真正的偶像,特别励志。
个人认为,他们俩的方式才是未来中国所有体育项目的方向,体育主管部门减少财政支出改为个人参与为主,但是,这不代表个人出成绩了就不代表国家队出征。
从训练到比赛,都是个人或签约俱乐部负责,不过,比赛奖金和赞助费,当然也是个人拿大头甚至全部,跟体育总局没有一毛钱关系。
而至于奥运冠军动辄奖励一套房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激励方式,纯属浪费纳税人的钱。
中国人均GDP才多少,奥运金牌奖励是人家发达国家奖励的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