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运动员的培养
基金来源:2022年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教育教学课题中职内涵建设经费资助。
摘要: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课学习中存在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学习时间不足、“金牌第一”的思想。运动员文化教育首先是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奠定运动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本文以体校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尝试从传统文化角度,探索在运动员培养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运动员的培养
青少年运动员是学生中一个特定的群体,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正在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将以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调研他们在文化课学习方面的现状,探索激发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热情和信心。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尝试探索提高运动员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现状
1.缺乏热情和主动性。青少年运动员之所以走体育这条发展道路,绝大多数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特别热爱体育,具有运动天分,具有能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潜质,只需要假以时日,在运动方面定能够脱颖而出。另一类青少年运动员则是由于畏惧文化课学习,在这个方面很不擅长,仅仅为了寻找一条出路才开始了运动生涯。无论是哪种原因走上了运动训练之路,大都会对文化课学习缺乏热情,甚至想逃避。把提高运动成绩作为今后社会出路的筹码,轻视文化课学习。另外,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如果继续深造,有政策上的照顾和优惠,使得一些运动员放松了对文化课的学习。
2.学习时间相对普通中学少很多。以体校为例,青少年运动员早上是出早操时间,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进行专业项目的训练,晚上写作业或者加练。如果有重大比赛的话,集训会全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在连续高强度训练的刺激下,运动员机体得不到充分恢复,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习之中。
3.“金牌至上”的思想占据主导。“训练第一”的思想也潜意识的占据主导。无论是教练还是青少年运动员,既然过来进行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都想在其专项领域取得成绩。特别是在有重大比赛的时候,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会不自觉的把文化课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导致文化课无法正常进行。集训、比赛、伤病都会耽误大量的时间,造成系统知识的断层。尤其是数学和英语,这一些连续性特别强的科目。一旦缺课,会很难赶得上,从而造成越学习越困难,导致失去学习兴趣。
4.在文化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体校为例,学校基本开设主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为全国运动员体育单招考试科目。副科开设计算机、美术、历史、写字等课程,在初中阶段低年级运动员中开设。到高中阶段运动员应试教育会更明显,毕竟要面临体育单招文化课考试的压力。而在这些单招考试的科目中,很多运动员有厌学情绪。由于原本文化基础薄弱,加上经常外出比赛缺课,学习跟不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最终选择放弃学习。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构建一种有效机制来推动和促进运动员自身对文化学习的追求。对于文化课学习安排一些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在缺勤后能有效的补上,不造成太大的知识漏洞。能让运动员在学习新知识又补空缺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却有收获与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二、传统文化在运动员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运动员文化教育首先是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奠定运动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基于运动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融入社会能力差的情况,凭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升运动员道德素养,将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仁者爱人的处世理念;以义为上的气节操守,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作用,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也必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对运动员道德素养的提高产生倍增效应和催化作用。 即便运动员在离开运动竞技场后,也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融入社会大环境,进而根据环境需要,进一步学习,适应社会,顺利完成职业转换,更好地将体育技能转换为服务社会的本领,在新的领域,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做出新贡献。
三、传统文化在运动员培养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1.在语文课课堂上。青少年运动员必修语文课,而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古诗词、文言文、古文学常识、经典名篇等等。通过早读、解读、朗诵等有效的学习方法,吸收渗透到文化血液里。
2.在传统节日里。通过传统节日的传承,是对青少年运动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形象有效的一个途径。比如过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活动包粽子、亲手缝香囊、朗诵和演绎《鹊桥仙》;过中秋节,组织学生在烹饪社团中亲手做月饼、赏月、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还有清明节、乞巧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节、春节、元宵节。相配套的节庆文化,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做食物、诗歌朗诵、音乐歌曲汇演、汉服古装秀、戏曲欣赏和演绎、故事会等等。这些不拘泥于语文课本的生活,更鲜活的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这些节日里,有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有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贵人伦。这些都能在运动员心理培养方面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欣.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报,2007(10).
2.马德云.中华传统文化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现代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